1945年10月25日清晨,台北公会堂前的梧桐叶刚落了一地。当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主官陈仪接过日本投降代表安藤利吉的,台下突然爆发出山呼海啸的欢呼——有人举着写满“台湾光复”的标语哭,有人抱着身边的陌生人笑,连在场的美国记者都写下:“这是中国最动人的‘胜利时刻’。”80年后的全国人大会的一纸决定,把这个“动人时刻”变成了国家层面的“固定记忆”:10月25日,正式成为“台湾光复纪念日”。

消息传来时,我在办公室整理旧稿,翻到去年采访台湾老兵的录音。92岁的林爷爷说:“我还记得那天,我妈煮了红薯粥,说‘以后再也不用吃日本的‘配给米’了’。”他抹了把眼泪,从怀里掏出一张皱巴巴的“台湾光复纪念章”——那枚章的背面刻着“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五日”,铜绿里藏着的,是两代人的“回家梦”。今天的立法,其实就是把这枚“章”从个人的抽屉里,放进了民族的“博物馆”——让每一个中国人都知道,我们的“家”,从来都包括台湾。

为什么要给这个日子“立法”?人工委主任沈春耀的话里有答案:“这是给‘台湾是中国一部分’焊了个‘历史钢印’。”80年前的受降仪式,不是“历史课本里的一句话”,是盟军最高统帅部的第1号命令、是《开罗宣言》的白纸黑字、是台北街头十万民众的自发庆祝;今天的“台湾光复纪念日”,也不是“形式主义的节日”,是对“”分裂势力的“当头棒喝”——你看,连法律都在说:“台湾从来不是‘独立国家’,而是中国的‘孩子’。”

其实这些年,不少全国人大代表和台湾同胞都在呼吁:“得让年轻人记住这个日子。”去年我去高雄采访,遇到一位做文创的年轻人,他设计了一款“台湾光复”主题的明信片,上面画着1945年的台北街头和2024年的上海陆家嘴——“我想告诉同龄人,我们的‘根’,从来都在大陆。”今天的立法,就是给这些年轻人递了一把“钥匙”,让他们能打开“家史”的门:哦,原来我们的“共同记忆”,不是网络上的“碎片化信息”,而是能触摸到的“真实历史”。

晚上回家路上,我刷到一条朋友圈:“我爸是台湾人,今天看到新闻,他翻出珍藏的旧报纸,说‘终于给你奶奶一个交代了’。”我突然想起小时候在重庆老家,爷爷指着地图上的台湾说:“那是咱们中国的‘宝岛’,以前被抢走了,后来又回来了。”原来不管是重庆的火锅香,还是台北的卤肉饭香,我们的“家味”从来都没变过——就像今天的“台湾光复纪念日”,把“10月25日”变成了一根“线”,一头系着80年前的“胜利”,一头系着明天的“统一”。

有人问,设立这个纪念日有什么用?其实答案就藏在每一个人的“记忆”里:当我们想起1945年的那声“光复”,就会想起“团结起来才能赢”;当我们庆祝今天的“立法”,就会想起“统一是两岸最该做的‘大事’”。就像今晚我在楼下便利店买烟,老板是个台湾姑娘,她笑着说:“以后每年10月25日,我要做个‘光复纪念蛋糕’——草莓味的,像当年我奶奶做的那样。”

风里飘来重庆火锅的香气,我突然明白:所谓“纪念日”,从来都不是为了“纪念某一天”,而是为了“记住我们是谁”。10月25日的意义,不是“过去的胜利”,而是“未来的承诺”——承诺我们会守护“一个中国”的底线,承诺我们会实现“两岸统一”的梦想,承诺我们的孩子会知道:“台湾,从来都是中国的一部分。”

10月25日设立为台湾光复纪念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