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现在所有股东都默认,我们的中国业务贡献为零——要是能有一点进展,都是额外的惊喜。”10月下旬,英伟达CEO黄仁勋在城堡证券活动上的这句话,给这家曾经垄断中国95%AI芯片市场的企业,划下了在中国市场的“现实分界线”。从2022年高端芯片被禁售,到2025年H20芯片因安全问题失去客户信任,再到如今份额彻底归零,英伟达的退场,既是美国出口管制政策的“反噬”,也让国产GPU厂商迎来了一块等待填补的“500亿美元算力蛋糕”。
英伟达的“中国下滑线”:从垄断到归零的四年英伟达的衰退,几乎是跟着美国对华半导体管制的节奏“踩点”发生的。2022年10月,美国禁售A100、H100等高端AI芯片,彼时英伟达还能靠“特供版”A800、H800勉强维持85%的市场份额;但2023年10月,这两款芯片也被纳入禁售,高端市场的主导权直接松动。2025年4月,特朗普政府进一步禁售专为合规设计的H20芯片,尽管后来在黄仁勋游说下恢复供应,却在7月因“漏洞后门风险”被国家网信办约谈——这成了压垮客户信任的最后一根稻草。
反映在财报上,英伟达的中国区收入从2025财年的171亿美元,骤降至2026财年第二财季的27.69亿美元;特供芯片业务更是计提了100亿美元的资产损失。“我们失去了世界上最大的市场之一。”黄仁勋的坦言里,藏着对政策的无奈——如今英伟达的股东们,早已把中国业务的预期写为“零”。
国产GPU的“接棒时刻”:从替代到突破的逆袭就在英伟达逐渐淡出的国产GPU厂商正在用“业绩说话”。最直观的是寒武纪:2025年第三季度营收17.27亿元,同比暴涨1332%,净利润5.67亿元,连续四个季度盈利;其思元590芯片在大模型场景中性能接近A100的80%,已经进入互联网大厂的搜索、广告推荐系统。华为昇腾则拿下了高端市场的“入场券”——昇腾910芯片直接参与大型AI模型训练,成为国内互联网厂商的“核心备选”;摩尔线程的四代GPU架构覆盖了AI计算、专业图形处理等领域,去年AI业务收入占比达78%,成了公司的增长引擎。
就连国际机构都给出了乐观预期:伯恩斯坦报告显示,2025年中国国产AI芯片销售额将从去年的60亿美元增至160亿美元,市场份额升至42%;云天励飞副总裁罗忆更直言,“现在国产与海外芯片的使用占比已经五五分,不久后国产会超过海外”。工信部专家盘和林的观点更实在:“国产芯片虽然性能还有差距,但常态化应用已经没问题——这就够了,毕竟大部分企业需要的是‘能用’,不是‘最顶尖’。”
接棒之后:国产GPU还要翻越的“技术山头”接下“算力蛋糕”并不意味着“躺赢”。深度研究院院长张孝荣提醒,国产GPU要填补高端缺口,还得解决三个关键问题:先进制程与制造配套、高带宽内存(HBM)与封装互联、以及类似CUDA的软件生态——这些都是当前的“技术短板”。探索科技分析师王树一也补充:“芯片设计的差距能靠投入缩小,但先进晶圆制造工艺是卡脖子的,软件生态则需要长期积累。”
从“一卡难求”到“份额归零”,英伟达的中国故事告一段落,而国产GPU的篇章才刚刚开始。500亿美元的市场规模,既是机会,也是考验——毕竟,接棒不是终点,跑到行业前列才是真正的目标。就像黄仁勋还在期待政策改变,国产厂商已经用业绩证明:当外部供给被切断时,自主创新就是最硬的“底牌”。未来的算力赛场,终于轮到中国选手“上场”了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