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月25日的秦岭鳌太线,风裹着细碎雪粒子撞在救援队员的冲锋衣上,老张抹了把护目镜上的冰——他手心攥着张皱巴巴的照片,是个印着“长沙县某某镇”的深蓝色眼镜盒,这是三天前在乱石堆里翻到的,属于那个失联10天的18岁长沙男孩。
男孩是10月16日被家属报警的。19日清晨,队员们在一片被风刮得光秃秃的高山草甸旁发现了他的灰色背包:里面的现金叠得整整齐齐,5元、10元的零钞码成小堆,还有件没拆吊牌的浅灰色速干衣、缠成小团的Type-C充电线——“一看就是孩子攒的零花钱,舍不得乱塞”,老张事后跟队友说,当时大家捧着这些东西,指尖冻得发疼,却不敢松开。
第一次搜救是16日当天出发的,可刚走了6公里就遇上了“白毛风”——风卷着雪糊得人睁不开眼,积雪没到大腿根,温度计显示夜里零下22度,金属登山扣都冻得发脆。队员们摸黑走了3个小时,最后只能咬着牙下撤:“再往前,我们也得被困住。”
25日凌晨4点,队里接到天气预报:未来三天是难得的“救援窗口期”,风力会降到3级以下,雪也会停。队员们赶紧把压缩饼干、暖宝宝往背包里塞,老张把那副眼镜盒照片塞进了内衣口袋——“万一孩子看见这个,能想起家在哪里”。早上6点,第一梯队踩着晨雾上山,晚上8点,第二梯队也背着卫星电话跟了上去,头灯的光在黑夜里串成条细弱的线,朝着男孩最后可能停留的方向延伸。
这已经不是今年鳌太线第一次因“少年穿越”牵动人心。2月的时候,18岁的孙某独自违规进山,失联10天后被找到时腿上全是擦伤,家属付了8万元救援费,他自己还因为“非法穿越”交了5000元罚款,后来对着镜头红着眼眶道歉:“我以为自己能征服这座山,结果差点让爸妈白发人送黑发人。”
此刻,鳌太线的风还在吹,老张对着空旷的山谷喊了一嗓子:“孩子,听见没?我们来找你了!”回声撞在岩壁上,飘向远处的云雾里。队员们的脚印在雪地上陷得很深,每一步都带着点侥幸——万一,万一孩子正缩在某个背风的石缝里,听见了这声喊呢?
山里的夜来得快,老张抬头望了眼天上的星星,把身上的羽绒服裹得更紧。他摸了摸内衣口袋里的眼镜盒照片,想起男孩父母在报警时说的话:“他走之前说要‘挑战自己’,可我们只想要他平平安安回家。”
风又大了些,可队员们的脚步没停——他们要赶在“窗口期”结束前,把所有能翻的石缝、能走的小径都搜一遍,把那个带着“长沙印记”的男孩,带回家。
